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生物(有些也為原核生物,如藍藻門的藻類),過度繁殖會導致水體發生水華,造成湖泊和海洋水質惡化,危害人、畜和魚蝦等生物的安全。為了做好藻華的監測和預警工作,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科學家就水體環境的遙感監測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包括回歸模型、水體生物-光學模型等方法反演水質參數,為水體藻類遙感監測奠定了基礎。
國內在應用遙感技術研究內陸河湖與近海的水質方面也做過大量工作,研發了多種衛星遙感藍藻水華監測產品,開展了對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的藍藻水華監測服務;同時,眾多專家學者還開展了衛星遙感綠潮監測技術方法研究。
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各從事遙感工作的單位在藻華監測工作中大多獨立進行研究和開發應用,所用數據處理系統也不統一,監測產品各不相同,這些都對衛星遙感水體藻類監測的應用推廣和防災減災決策支持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
為推動我國水體藻類監測技術的發展,規范衛星遙感水體藻類監測技術方法和處理流程,我國編制了《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導則 水體藻類》。目前,該標準正在公示階段。
該標準規定了衛星遙感水體藻類(藍藻水華和綠潮)的監測方法和處理流程,適用于衛星遙感水體藻類的監測和圖像制作。標準中對水體藻類、綠潮、藻華覆蓋程度等專業術語做了解釋,規定了前期數據處理要求、藻華判識、計算方法分級等內容。
目前,該方法已應用于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日常監測業務中,包括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藍藻水華監測,以及我國近海綠潮監測。希望實施本標準的單位具有衛星遙感資料獲取、存儲、處理、分析能力,并有衛星遙感湖泊藍藻水華、海洋綠潮監測的應用需求,且再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修訂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