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它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是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我國濕地類型繁多,資源豐富,濕地面積居亞洲第一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僅沼澤、湖泊、灘涂和鹽沼地、稻田及淺海水域濕地面積就有6600萬公頃,這還不包括江河、水庫及池塘等。
此外,《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將水鳥定義為“在生態學上依賴濕地的物種”,用水鳥數量來確定國際重要濕地,將地球上受威脅最嚴重的濕地生態系統和水鳥這兩者的保護緊密聯系在一起。
當下,亞洲濕地喪失和退化導致水鳥數量銳減,相關監測和保護已迫在眉睫。儀器儀表能做點啥?
據悉,為加強濕地環境的監測與保護,目前,我國已成功地將衛星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定位系統(GPS)組成的“3S”技術應用于濕地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使濕地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手段更趨完善合理。
另外,濕地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其可以監測和記錄氣象學、水文學和土壤與建筑活動、以及人為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濕地生態檢測系統可以監測多種氣象環境因子及空氣和水環境因子,為我們提供長期連續的準確生態氣候變化數據;可連接信息顯示屏及存儲數據,可以同通過無線或有線傳輸數據。服務于多種生態和自然資源環境領域,不僅僅是用于監測濕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結合,建立實時生態監測系統平臺,提升生態監測的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水平。實現自動、實時、高效濕地管理平臺,全面加強對國家濕地公園各類生態數據的監測,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性事件和風險的能力。從源頭掌握濕地生態數據,保護和合理利用好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