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四十五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號召全球博物館共同探索數字化和創造新的文化體驗及傳播模式,關注博物館發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博物館指為了研究、教育、欣賞的目的,收藏、保護、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向公眾開放,非營利性、永久性社會服務機構,包括以博物館(院)、紀念館(舍)、科技館、陳列館等專有名稱開展活動的單位。
一直以來,博物館都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這里是沉淀著歷史,流傳著文化,讓人敬仰。在中國,文物系統的館藏文物約有3800余萬件,受所處環境和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加之材質脆化、老化等原因,它們中的不少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其中亟待修復的超過200萬件。
當前,國家對文物保護和研究越來越重視,黨中央、國務院已將其視作“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步驟,文物修復工作熱度持續上漲。為了讓更多的館藏文物“重見天日”,并長久的保留下來,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們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與此同時,現代科技儀器、檢測分析在考古發掘、文物認知、文物保護修復等各個環節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成為文博科研人員的“千里眼”、“順風耳”。
四川大學羅冰雁以日本版畫為例,介紹了表面增強激光拉曼分析技術在文物科技中的應用;成都博物院孫杰、蔣璐蔓運用紅外分析、X熒光技術和激光拉曼等技術分別對后蜀趙廷隱墓壁畫白灰層、陶質彩繪文物作了初步分析,為后續深入研究和保護奠定了基礎;洛陽考古研究院袁曉紅通過金相組織觀察和合金技術,對洛陽唐城花園11件青銅禮器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考古學意義等等。
2017年6月,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于加強“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見》,提出將開展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強化應用基礎研究,推進預防性保護技術創新,構建文物保護修復綜合技術體系,建立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體系,著力推進文物保護裝備升級及應用,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加強科技成果推廣示范等內容。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部主任潘路表示,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僅有悠久的千年文化和遺產是不夠的,還要有更加深入的文物科學認知和技術保護應用。對于中小博物館而言,要進一步加強科學儀器設備應用。
如今,不管是從資金投入還是人員配備方面來看,國家對文物保護和研究越來越重視?,F在基本上每個省都建有相應的文保實驗室,而且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已經接受科技考古的理念引進了很多儀器設備對文物修復和研究。
如用于觀察金屬陶瓷組織和形貌分析的顯微鏡;用于無損深層形態結構分析,對材料進行深層形貌觀察的激光掃描顯微鏡;對元素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文物材料的無損內部檢測和元素測定X射線分析顯微鏡;對文物有機染料,彩繪膠料,金屬器,陶瓷器以及殘留物鑒定等,進行定性到定量的化學分析、分子結構分析的激光拉曼光譜儀;對有機文物如紙質文物、顏料、紡織品的的組成成分和結構分析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對書畫、壁畫、彩繪等文物的顏色測定的分光色度測定儀等高科技儀器開始走進文保實驗室,為文物的研究、修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多措并舉讓文物活起來,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因此,不論是在考古發掘現場,還是在文物修復實驗室,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儀器開始出現,為文物保護、修復插上高科技“翅膀”。
標簽:儀器儀表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