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在河北三河調研夏收夏種時表示,從各地實打實收和各方反映的情況綜合研判,今年夏糧將再獲豐收,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糧食”,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后亦通稱供食用的谷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簡單來說:糧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麥類、豆類、粗糧類和稻谷類等。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向來是關切國計民生的大事。隨著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連續第十七個年頭的大豐收,也使得人們對新一年的糧食穩產增收更有信心。
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當頭炮、第一季,經過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今年夏糧先后過了‘倒春寒’、病蟲害、抗倒伏等多個關口,實現首戰告捷,為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打下了堅實基礎,夏糧產量再創新高,但是,我們要“溫飽不忘饑寒”。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節糧減損,儀器儀表來助力,都有哪些呢?
首先,采用自動控溫儲糧技術,通過檢測貯藏溫濕度,并進行相應調控來避免糧食劣變的目的。隨著儲糧科技的快速發展,低溫儲糧、內環流控溫等先進儲糧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其次,通過在糧倉內安裝氣體傳感器實時檢測倉內氣體的濃度:通過磷化氫氣體傳感器,可以在熏蒸期間實時檢測磷化氫氣體的濃度;通過氧氣傳感器可以實時檢測倉內氧氣濃度,為低溫低氧儲藏提供依據,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等等。
近年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AI等新興技術深入發展與應用的催動下,把新技術和大數據應用使用在糧儲方面,正成為糧儲企業深度改造傳統糧庫,節糧減損的重要發力方向。夏糧產量再創新高,儀器儀表“黑科技”賦力節糧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