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酸處理新動向---危廢產業化
隨著國家加大危廢(包括工業廢酸)管理力度,廢酸處理模式悄然出現變化,原有的處理模式出現缺失。工業廢酸按濃度分類可分為1%礦山含酸廢水,1~20%的金屬酸洗、濕法冶金、非金屬除雜廢酸,30~50%的化工(含有機物)廢酸和高濃度烷基廢酸四大類。其中低濃度廢酸是我國廢酸處理的重點,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天津、河北、山東、廣東等地區。主要集中在熱鍍鋅、鋼管等大型金屬材料制品行業。在沿海地區環保監管力度優于內陸地區,主要采用廢酸集中處理,廢水適當處理的方式。由于集中處理企業支付費用高、企業送少留多、偷排現象時有發生,從大城市向農村轉移廢酸成為公開的秘密。
排酸企業缺乏環保專業人員,對先進的處理設備操作困難,有些企業要求商品酸供應單位回收廢酸,但回收廢酸運輸成本每噸在100元左右,商品酸供應商難以承受。有些企業感到廢酸處理從技術、運管、資金上都存在困難,于是廢酸處理分包的模式應運而生。硫酸廠在用酸企業建設廢酸處理站,環境工程公司將一次性建設,為排酸企業建站并長期運行。危廢公司除了繼續集中小型企業廢酸處理外,直接在排酸生產企業建立廢酸處理站。此類處理模式的改變催生廢酸處理產業化,將一次性技術服務及建設轉化為長期運營。廢酸污染問題得到解決,排酸企業和運行商得到經濟效益。
廢酸處理在政策、管理、技術方面同時推動,才能徹底解決廢酸污染問題。